大象新闻记者 李雪妮 通讯员 孙璐
9月,正值瓜果丰收季。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,400多亩梨园硕果累累,空气中弥漫着映雪黄梨的甜蜜气息。
“矿区由基层接管以后,这片果园将真正实现生态变现,让周边群众端起金饭碗。”9月3日,将下冶煤铝土矿区生态修复接管责任书顺利移交至下冶镇政府后,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级调研员冯长春心里的“担子”终于放下了。
这片梨园从何而来?一切要从生态修复说起。
济源位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区、沿黄生态保育带,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,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、白银生产基地。下冶镇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富集地。
“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,由于企业无序滥采,这里被挖得千疮百孔,山体受损、碎石裸露,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。”作为下冶煤铝土矿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、见证者,冯长春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依然满脸心疼。
抚平“伤疤”、偿还“欠账”,刻不容缓。2019年年初,济源借着入选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契机,对废弃开采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,通过危岩体清除、挖填方工程、场地整平、绿化工程等方式,消除了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。同时,项目还统筹融合土地整理、矿山修复、污染治理、国土绿化等多种生态保护修复手段,做到宜林则林、宜草则草、宜湿则湿,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。
既要“生态美”,也要“发展优”。如何实现“保生态”与“保发展”双赢?
济源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,雇佣周边村建档立卡的困难人员49人参与工程施工、绿化种植及养护等,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。
“这还不止,我们结合当地实际,在项目区种了438亩映雪黄梨,打造了映雪黄梨基地。”冯长春给记者算了一笔“经济账”:现在梨园亩产在8000斤至1万斤,按市场价每斤3元估价,每亩地至少增收2.4万元,每年将有1100余万元实实在在落到群众兜里。“群众得实惠,发展有奔头,明年夏天你再来看,这梨肯定更甜!”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,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,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,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。“这为我们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,大家都铆着劲,争取在一线形成更多创新做法和可借鉴的模式。”冯长春说。
编审:吕超